【镜头】:孝昌概况,山水交通,人文,牛迹山,旱船。
  孝昌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,地处大别山南麓,江汉平原北部,国土面积1193平方公里。京广铁路、107国道、京珠高速公路、京港澳高速公路穿境而过,全县辖12个乡镇,445个行政村,总人口65.8万人。
  孝昌历史悠久,早在南朝刘宋时期,孝武帝刘骏为倡行孝道,于公元454年设置孝昌县。现今的孝昌是全国唯一以孝命名的县。境内有殷商文化的殷家墩遗址和东周时期的军事城堡“草店坊城”遗址;有保存较好的古民居“明清古街”,有颇具影响的佛教大小观山禅寺;中华“二十四孝”的孟宗“哭竹生笋”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。
  邹岗镇位于孝昌县东南部,是“太子贡米”的原产地,文化资源丰富,在以牛迹山为中心的文化场所周围,保存了许多原汁原味的传统习俗,划“旱船”便是其中之一。
  【镜头】:划船 制作时的照片
  每逢农历正月,当地的人们就自发自费编制船体,到了正月十三开始在各村湾、寺庙进行巡回表演,村民们在节日里一起狂欢,春节的庆祝、祈福活动也由此推向高潮。
  正月划旱船这样的活动要追溯到二百多年前,鱼米之乡的人们将划船的形式移到陆地,精心装饰、配以歌舞,逐渐演变为祈求来年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、人丁兴旺的传统民俗习惯。民间称之为划“旱船”。
  【镜头】:划船 照片 特写
  “旱船”首先用竹竿扎一个长方形的船身,长约4—5米,宽1.5米,在船中间用薄型板材做四根竖式柱子,约1.5米高,上面用细竹竿编织旱船的顶部,顶做成山顶式瓦棱,制作成古建筑型。然后用丝绸开始装饰旱船各个部位,船顶用红彩绸布裹好,上面围放艳丽的纸花,旱船四周挂上村民用手工制作的各类绣花纸牌(内为硬纸,外面镶布)分别写有“五谷丰登”“早生贵子”“风调雨顺”等,俗称“百花帐”和“如意”。旱船内装有彩灯、明镜和其他装饰。旱船左右两边板上设有小窗户且镶上玻璃,局部用彩色棚面,船帮周围用彩绸布围起,船内用三根布条栓在仓沿上,演出时,表演者好将红布条架在肩上,撑起旱船,两手握住船仓的两边,方便摆动旱船行进。
  划“旱船”颇为讲究,为了使自己和村子的美好愿望得以实现,参与划船的人都要沐浴更衣,换上统一的服装。划船前首先要举行开光大典,备上香案,供奉、祭拜神灵,“旱船”起身前参与划船的人都要对着旱船叩首作揖,期望用赤诚的心来感动上苍;看旱船的人则根据自己愿望的不同,有的在百花帐上扯下“早生贵子”,有的扯下“富贵吉祥”……如果心愿真的得以实现,还要在来年划船时“还愿”,在船身挂上长长的红布,称为“披红”,备上更多的香蜡纸炮,以感谢神灵相助。
  “旱船”在邹岗镇代代相传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,近年来,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类娱乐文化生活的多样化,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,“旱船”的传承在年轻一代人的思想里逐渐淡漠了,参与的人逐年减少,加上保护经费的匮乏,更使传承现状堪忧,急需加以保护与传承。
  【镜头】:会议、出版物、相关图片
  为了使该民间文化遗产得以保护,自2009年以来,孝昌县委县政府先后投入6万余元用于旱船制作与排演。孝昌县委宣传部召开专题会议部署《邹岗旱船》资料整理、编写工作。孝昌县非遗中心召开传承人座谈会,深入搜集、挖掘旱船艺术资料。目前,保护中心专业人员已对《邹岗旱船》建立了资料数据库,使得“旱船”这一民间传统艺术不至于断代失传。

最后修改:2020 年 01 月 02 日
如果觉得文章有用,请随意赞赏